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济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书画卷。即日起,大众网济南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城·事》,在现实中勾勒济南背影,在往事中讲述济南印象,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济南,爱上济南。
大众网记者 赵业超 济南报道
一个濒临消失的剧团,一个靠一针一线制造道具、戏袍的剧团,一个靠演员兼职赚钱补贴的剧团,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叠满了“负面buff”的梆子剧团,却始终有一群人从不放弃,他们不断地求新求变,紧跟时代潮流,大胆实施文化创意改革发展,实现了从民间小剧团向文化企业的转型嬗变,带动近万名乡村文艺人才参与新时代农村文艺作品创作,先后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84项,连续14年走上央视。这就是蟠龙梆子剧团。
蟠龙梆子俗称“老婆调”“姑子调”,板腔体剧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莱芜、钢城及周边地区,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最近,蟠龙梆子剧团还被评为济南市“文明实践榜样”荣誉称号,这是继蟠龙梆子剧团被评为济南市“创新榜样”以来,第二次被树为济南榜样。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看她如何在今天焕发新的青春。
吃过散伙饭的剧团,拍影视剧找到了新出路
让我们把时间调回到2004年,蟠龙梆子剧团成员围在一起,吃散伙饭。
桌上,大家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年轻气盛的韩克,怀着对传承蟠龙梆子的一腔热情,接手了这个乡村戏班。“如果戏班散伙,可能这门传统艺术就永远消失了。” 韩克说道。
彼时的剧团,可谓“一穷二白”。没钱买乐器,大家就自己造。戏袍和道具,都是剧团的大老爷们捏着绣花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身为团长的韩克也在排练之余骑着自行车,进城到工地上干测绘补贴剧团。
演员接二连三退出,演出机会屈指可数……没人没收入让剧团难以为继。提起演出经历,蟠龙梆子剧团党支部书记刘爱军(刘二宝)感触颇多:“搭台演出一场下来,每个人才收入几十块钱,为了坚持下去我们只有求变,去创新。”
2007年,剧团迎来了生存的转机——团长韩克决定拍影视剧。说起拍影视剧,周边的人打心眼里觉得没谱,一群人初中都没毕业,种地倒是一把好手,这种草台班子能拍了电视剧?
钱不够,剧团老艺人你五十、我一百凑。最终,4个月时间,一台家用DV拍摄,十几位农民演员参演的戏曲电视剧出炉。“当时我们是咬着牙、憋着口气,把《养个儿子不成器》4集的影视剧拍完的。这部剧,让我们挖到了影视产业的第一桶金。”蟠龙梆子剧团团长韩克说,蟠龙梆子元素融入影视作品,让我们找到了传承蟠龙梆子的新路径。
农民化身演员,新时代农村题材作品让非遗文化大放异彩
上午还在拿着锄头刨地,下午就摇身一变成了演员,这一幕在蟠龙梆子剧团却不新鲜。
“我之前在村里开拖拉机拉庄稼、耕地,还干过建筑,哪能想当了演员。”刘爱军回忆说,剧团成员大部分都是地道农民出身,自己也是在一次剧团演出看戏时被吸纳进了剧团,“当时就觉得这东西有意思,老百姓都喜欢,我也抱着试试的态度,进了剧团。”
刘爱军在《二妮子的山村梦》中曾饰演一个大反派“李富国”,“当时演得太投入了,整个人在现实中都‘横’起来了,过了好久才从电影里出来。”刘爱军告诉记者,视频播出后,有观众打电话骂他出演的“李富国”,甚至有人威胁要打他一顿,吓得刘爱军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出门。
紧接着,剧团以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新人、新事、新内容为素材,先后创作了《十五的月亮》《二妮的山村梦》《俺不是贫困户》《养老榜风波》等优秀作品,并搬上电视、舞台,观众纷纷表示“梆子戏活了”,剧团也终于完成了蜕变,实现了“品牌+产业+资本”高度融合,建立起鲁中地区第一个“乡村文化产业孵化园”。
黑西装、大背头,手拿管制刀具,这一幕出现在刘爱军出演的戏曲电影《崖上人》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不该问的别问”台词,把黑恶势力演得活灵活现,让观众直呼“社会!”,刘爱军也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大反派专业户”。
戏曲电影《崖上人》讲述了村“两委”与黑恶势力坚决斗争的故事,今年也取得了“龙标”,即将走上院线。
贴近群众才受欢迎,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播非遗声音
“虽然挨了骂,但这说明自己演技好,也侧面证明了,贴近群众的题材,才真的受大家欢迎。”刘爱军表示,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大家点燃了梦想,同时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近年来,剧团先后取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的农村题材电影达17部,龙标电影年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占比全省10%左右,作品先后入围智利、澳门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电影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蟠龙梆子还通过“一年一村一场戏”“冬春惠民文艺下乡演出”等渠道,把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小戏小剧等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播非遗声音。
下一步,蟠龙梆子剧团将继续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引导更广泛富有创意、热衷表演、善于创作的各路英才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大潮之中,用更多的文艺作品来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蟠龙梆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