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泥河湾遗址群(上):东方人类的故乡
2023-08-01 13:35:17 河北日报

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地貌。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龚正龙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栏的话】

守护文明火种,赓续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河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河北均有体现,那些散落在河北大地上的印记,是文化根脉的重要载体,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燕赵历史文化的天空。当前,河北积极发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文化保护传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即日起,河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行走燕赵大地 赓续历史文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力量。

马圈沟遗址远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探索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明的发展,是世界性课题。上世纪二十年代,当仰韶村等遗址首启发掘时,在冀西北的泥河湾,一批古生物化石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自此,这块神秘土地孕育的东方人类演化进程和文明发展史,历经几代人筚路蓝缕,逐渐揭示于世人面前。而今,泥河湾遗址群已成为东亚地区旧石器遗址分布最密集、时间跨度最大、文化序列最完整的旧石器遗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今天,我们在与远古祖先的对话中,体悟到生命的脉动、人类的延续和文明的曙光。

追溯人类起源和演化

构建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

“一眼百万年——来到泥河湾,我们有回归家园的感觉。”7月30日,出席首届考古科学大会的7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抵达小长梁遗址。雨中,驻足山巅眺望,天地一片寥廓。作为一处著名遗址,小长梁的名字代表着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中国北方追寻早期人类足迹的成绩,已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历史青铜甬道第一阶上。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第一篇章,它起始于人类诞生之日,终止于距今一万年前后。“河北,是讲述百万年东方人类发展故事的最好样本之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多年来,河北考古能在这一领域取得世界瞩目的成果,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关键正在于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泥河湾。

泥河湾遗址群,主要分布在阳原县内桑干河两岸的广大范围内。在这片区域,迄今已发现距今近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10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距今79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距今20万至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10万至8.6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7.3万至6.5万年的新庙庄遗址、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6万至1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

“这些数量巨大、分布集中、文化序列连续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构建起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近乎完整的文化序列,使泥河湾成为研究东亚地区古人类起源、演化和生存适应的关键地区。”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说,除了非洲之外,泥河湾是全世界最完整连续记录人类演化进程的区域,演化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近200万年前,“这是我们考古,对整个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贡献”。

记者了解到,在泥河湾区域,还确立了世界闻名的中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和早更新世动物群。截至目前,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增加至300多处,部分重要遗址出土数十万件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为寻觅、破译和阐释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作出独特贡献。

统筹推进科学探源

为文明起源与发展等提供坚实的分析依据

新庙庄遗址远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泥河湾已有百年科研史,但时至今日我们也仅揭露冰山一角,每次工作都有新发现,新遗址、新材料、新认知不断涌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法岗说,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不断补充完善人类演化关键阶段的考古资料,对许多重要遗址有了新认识,逐渐理顺了泥河湾盆地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相互关系。

7月27日,新庙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技工们握着磨得锃亮的手铲,蹲在发掘坑中小心地剔着土层。1986年的发掘中,该遗址曾出土大量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尖状器等。去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该遗址2号地点,发掘出石制品、动物化石等8200余件,还发现小石叶石核、小石叶,以及以小石叶为毛坯加工的琢背小刀等。

“去年的发掘收获颇丰。”王法岗说,这些遗址埋藏于阶地的不同部位,基本构建起距今12万年至1万年间的文化序列。遗址内距今4万年前后的考古层位,发现特征明确的石叶技术遗存,为探索华北北部早期现代人的起源模式和文化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材料。

这样锲而不舍地研究,总能不断带来新认知——

侯家窑遗址发掘确认其文化遗物并非出自最初认为的泥河湾层,而是出自梨益沟的第三级阶地。马鞍山遗址经过更精致的地层划分和详细的碳十四、光释光测年,积累了丰富的年代数据,对泥河湾盆地内楔形细石核技术起源、北方农业起源等研究具有重要推动……

“要不断深化考古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古代遗存,尽可能多地提取重要信息。为探索中国境内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等提供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专家们表示。

“高标准、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推进——这是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始终走在前列的重要原因,也是泥河湾遗址群取得国际公认研究成果的基础。”张文瑞说,近年来,河北启动“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提出大泥河湾考古的概念,将蔚县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纳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规划。今后要始终贯彻多学科综合研究,坚持最小面积发掘,最大信息量提取……把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等重大学术课题持续推向深入。

打造国际平台

进一步奠定泥河湾在世界考古学体系中的地位

自小长梁遗址眺望远方,桑干河蜿蜒流淌。百年前的小村庄,今已举世闻名。

泥河湾遗址群考古研究一直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迄今已有50多个国家100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泥河湾盆地开展科学考察,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千余篇(部),将这块神秘土地孕育的东方人类演化进程和文明发展史逐渐揭示在世人面前。其中,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中美联合考古发掘东谷坨遗址项目于1991年实施,成果丰硕卓有成效。近年来,泥河湾研究领域更尖端的国际合作,正逐渐向多学科多单位的联合科研攻关挺进。

去年3月,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把目光投向泥河湾盆地东南缘的蔚县下马碑遗址,在线发表了一项历时近10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四万年前创新的赭石颜料加工和复合工具制作技术》。该遗址于2013年底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系统发掘,发现火塘、灰烬、石器、骨器、化石碎片,以及赤铁矿颜料加工遗迹。

“鉴于遗址的稀缺性和线索指向的确定性,我们迅速组织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张文瑞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PI)、法国波尔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古生态与人类演化研究所(IPHES)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加入进来,联合开展国际合作。这一突破性发现,为探索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现代人的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主动融入世界考古学体系,增强话语权。”专家们对泥河湾的未来寄予厚望,认为近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泥河湾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开展考古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继续充分利用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把该中心打造成国际性的旧石器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聚焦世界前沿课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中外高水平考古力量和学术成果,把泥河湾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旧石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基地,让泥河湾成为世界的泥河湾。

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正龙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

猜你喜欢